健康科普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科普

高温作业,你值得了解

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5日 08:12 浏览:3108次

高温作业,你值得了解

最近,一个个台风紧接着出来报到,伴随着一阵阵妖风怪雨雨,高温却不见缓解。高温天气和高温作业环境下从事作业,劳动强度高、热辐射强度大、有机溶剂易挥发,职业病危害因素活跃。谈高温色变的职业人群对高温作业认识究竟有多深呢?


高温是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也是容易被忽视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高温作业按气象条件的的特点可分为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三种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铁车间,机械工业的铸造、锻造车间等,这些场所的气象特点是高气温、强辐射,而相对湿度较低,呈干热环境。

 (2)高温高湿作业:其特点是高气温和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呈湿热环境。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湿度所致。例如印染、缫丝、造纸、深矿井等。

 (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辐射外,还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的热辐射,形成高温、强热辐射的作业环境。

高温作业时,人体可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若超过一定限度,则可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普遍认为中心体温38℃为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应激的上限值,超过生理体温调节能力,机体可能出现过热,发生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按发病机制中暑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1)热射病:体温极度升高,损伤机体尤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所致。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则“无汗”而呈“干热”,并伴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为多见,尤以腓肠肌为最;痉挛常呈对称性,时发作,时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3)热衰竭:外周血管极度扩张,血容量不足所致。主要表现为身体部分供血减少,如因脑暂时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体温正常或稍高。有头痛、头晕、虚弱感和恶心,皮肤先微红,然后苍白,出冷汗,心率升高。


根据我国《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布局生产现场,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采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措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高温危害作业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书面告知劳动者,并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

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